1941年10月,丘吉尔在唐宁街10号静候着一个人的到来,直到敲门声响起杜德配资,久候的丘吉尔才迫不及待地将一位年轻军官迎了进来。
一番攀谈后,丘吉尔对这个名为蒙巴顿的年轻人是越看越满意,于是杜德配资,丘吉尔迫不及待地向蒙巴顿下达了东南亚战区司令的任命状。
可谁知,这位看上去满怀自信的军官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竟是将先前的自信一扫而空,转而就变得犹豫起来,最终,才犹犹豫豫地提出了要考虑24小时的要求。
丘吉尔听后瞬间一愣,因为从他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蒙巴顿这个人可是“只要下定决心,连正在啃尸体的秃鹫都能被他迷走”的一个满溢人格魅力的人物。
可事实证明,蒙巴顿的顾虑是正确的,在民族解放运动情绪高涨的特殊时期,真不好说接手印度这块儿“烫手山芋”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后来发生的事也确实证明了,单靠优秀个人就能扭转颓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终,蒙巴顿也只是践行了自己“永远不会下达弃船命令”的承诺......
展开剩余91%魂牵梦萦的宝库
从18世纪英国舰队登陆南亚开始,殖民者们便对这片“宝库”爱不释手了。
于是,英国悍然向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王公发起了普拉西战役,清除了其他外部势力,一跃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
而18世纪60年代开启的工业革命更是让英国见识到了这个“宝库”的深层价值:
印度半岛坐拥印度洋的黄金水道,本就是可以绕过奥斯曼帝国的阻拦,重新连接欧亚大陆的天然中转站。
再加上这里丰富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以及适宜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的优势条件,直接将这里打造成了“工业革命的充电宝”。
在这多重因素造就下,印度一度被英国捧为“帝国的掌上明珠”。英国也通过东印度公司和英印雇佣军将这里深深地绑定在了帝国的战船之上。
为了更好地统治这里,英国秉持着“分而治之”的原则,将印度原有的“宗教冲突”和“种姓压迫”充分利用了起来。
随后,殖民政府一面与各土邦王公缔结盟约,让他们长期保持封建割据的状态;一面又通过了《印度政府组织法》,保留总督的绝对权力,“两头政治”的局面就此形成。
但就当英国“坐吃印度宝库不惧山空”之时,两场席卷欧洲的大战将英国拖入了泥潭。战争让这个昔日帝国耗尽了国力,巨额的军费开支将印度财政收入的85%吞入其中。
同时,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也从欧土蔓延至整个亚洲,这片千里之外的土地,让英国越来越难以触及。
褪去了帝国王冠的英国只能无奈放任这个“宝库”单飞,可就此放手显然不符合英国的作风,在殖民者的刻意操作下,印度半岛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各方势力的入场
伊斯兰哲学家“哲马鲁丁·阿富汗尼”曾有一个穆斯林共和国的梦想:在他的设计中,这个国家应当包括中亚五国、阿富汗以及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穆斯林聚居区。
英国对此虽不感冒杜德配资,但为了保持双方的分立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还是在《印度政府组织法》中保留了穆斯林单独选举制,伏笔就此埋下。
1940年,真纳继承了“先贤遗风”,在全印穆斯林联盟的大会上,通过了“两个国家论”,主张“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两个不同的民族’,需分治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
制宪议会的选举更是成为了双方冲突的导火索,面对国大党在选举中呈现出的绝对支配地位,穆斯林联盟开始在加尔各答举行示威游行,以谋求独立。
但英国找准时机,让秘密警察派遣走狗和奸细混入队伍,在双方之间制造混乱、挑拨仇杀,于是,流血冲突在多地爆发,印度分裂已然箭在弦上。
1947年,英印总督蒙巴顿颁布了著名的“蒙巴顿方案”,按照宗教人口划分了旁遮普和孟加拉,其余土邦自行选择归属,为分治确立了法律框架。
8月14日,东西巴基斯坦合为一体,穆斯林的国家正式确立,真纳担任首位总督。原英属印度也不甘示弱,第二天就紧跟着宣布独立,尼赫鲁成为首任总理。
但印巴分立后,并没有像真纳想象的一样避免了“文化湮没和内战风险”。
由于克什米尔王公哈里·辛格的印度教徒身份和克什米尔地区77%的穆斯林人口,让这块土地在两国的边缘反复横跳。
终于,1947年10月,巴基斯坦率先支持部落武装进入克什米尔,要去迎回同胞。
眼看军队不断逼近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尔王公也不管那么多了,立刻承诺加入印度并向南方求援。印巴双方军队就此交战,第一次印巴战争也随之打响。
印度在拿下了大半的克什米尔后,为了巩固成果,便借助与英国的联系,鼓动国际社会仲裁巴基斯坦的“侵略”行径。
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的联合国调查团果然得出了有倾向性的结论,勒令巴基斯坦停火,并以军事占领区分割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就此在战争中获取了最大的利益。
但除了心有怨气的巴基斯坦,被英美开除“联合国籍”的苏联也同样大为不满,调查团已经将苏联排除在外,要是再不出手,南亚博弈的棋盘岂不是要没了苏联的位置?
于是,在巴基斯坦陆续加入西方军事阵营“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后,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全方位的援助。
要说,苏联对印度的青睐,早在帝俄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英国为了防止沙俄觊觎这片“宝库”,甚至不惜发动三场战争,就是为了将阿富汗变成隔在英俄中间的战略缓冲区。
而二战结束,尤其是冷战的开启,更是给了苏联钟情印度的全新理由:
印度坐拥的这条黄金水道不仅是地理位置优越到堪称“黄金”,苏联更是有着要从这里中转走波斯湾“流动黄金(石油)”的深层战略需求。
于是,印度就成了那个被诸多大国偏爱的“香饽饽”,巴基斯坦则是在大国博弈中一次又一次被排挤成“边缘人”。
1965年,由于库奇兰恩冲突引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再次打响,最终结果是印巴双方“自罚三杯”,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占领区重新恢复战前边界。
而1971年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大国也一同下场,公然插手半岛局势,站队印度。
于是,在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内乱之机,印度鼓动双方对抗,配合苏联提供的武器与物资支持,阻断镇压平乱的巴军,让孟加拉国最终独立,印度也就此坐稳了南亚霸主的地位。
或许是觉得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了对手,尝尽了无敌的寂寞滋味,印度也开始萌生出了更进一步的想法……
核笼罩下的阴云
“就是吃糠咽菜也要发展核武器,我们别无选择!”这是巴基斯坦的总理布托在得知印度完成首次核实验后发出的宣言。
随着1974年以“和平”的目的试爆了核武,印度谋求大国地位和参与争霸的野心昭然若揭。
巴基斯坦眼见自己就要失去对抗印度的条件,纵使万难,也只能选择跟进,于是,一场核竞赛就在南亚这片土地上演。
如果说70年代印度半岛开始的核试验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到了1998年,印度一个月内连续5次的核试爆,则是演都不演了,直接公开了自己“建立可靠核威慑”的战略诉求。
巴基斯坦为了跟进,在同年搞出了6次核试验的大动静,誓要维持半岛的核平衡。
随后,印度做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诺,但巴基斯坦对印度可是一点信任都没有了,直接拒绝承诺,甚至将核武视为抵消印度常规军力的关键工具。
1999年爆发在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冲突和2001年印度新德里议会大厦发生的袭击事件,令双方剑拔弩张,直接到达核对抗的边缘。
要说,核武从来都不是区域性问题,从第一颗核弹爆炸开始,见识到核武威力的拥核国家们就难得地表现出了默契,决定共同按住这个“杀器”的扩散,印度半岛自然也不例外。
早在1995年,美国就阻止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验,只是后来的精力全都转向了中东地区。
但眼见放任发展后的局势愈发不可收拾,各方大国也不得不开始联手镇压印度半岛这个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核火药桶”。
于是,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实施了同步的经济制裁并中断军事合作,加拿大和欧盟也停止了技术合作与军事交流,甚至日本的官方经济发展援助也一度暂停。
在这多重压力之下,印巴双方不得不停下对“核威慑”的滥用。可就当印巴双方坐在谈判桌前,磋商争端的解决方案之时,一件“小事”的爆发让美国的态度发生了360度的转变。
随着两架被基地组织劫持的飞机撞向美国的世贸大厦,大为震撼的美国政府立刻发起了针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
为了对阿富汗形成全面包围,印度半岛也被美国纳入了反恐包围网,于是,为了与这两国展开广泛的合作,核问题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美国的态度转变下,“限制政策”变成了“接触政策”,所有制裁统统被取消,甚至一度与双方展开了“核对话”。
2008年美印签署的核能合作协议使印度得到了“核供应集团(NSG)”的豁免,允许其参与国际核贸易,突破了《核不扩散条约》的限制,相当于变相承认了印度的核地位。
俄罗斯也在渡过苏联解体的阵痛后,再次将势力扩张到印度半岛,核电站及核反应堆建设的相关合作也陆续展开,半岛核危机就在“皆大欢喜”的局面中无声消解了……
然而,核竞赛的偃旗息鼓并未就此弥合南亚大陆的裂痕,当国际核贸易的大门向印度半岛敞开,“大国博弈”终究还是让一切原则在现实政治的面前低下了头。
如今,南亚核武的密码箱中,锁着的除了漫天杀意,更是有着两个文明近乎七十年的地缘算计。
核武器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所谓的“危机解除”也可能只是表象罢了……
参考文献
[1]《印巴关系研究》[M]陈继东、晏世经
[2]《“911”事件后美印巴关系研究》[M]兰江、冯韧
[3]《冷战终结对印巴关系的影响》[J]高薇
[4]《南亚风云:印巴三次战争始末》[M]周广健
[5]《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M][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著,李晖 译
[6]《印巴分立:克什米尔冲突的滥觞》[M]陈延琪
[7]《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对克什米尔争端的调停研究》[J]刘馨宇
[8]《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M]胡烨
[9]《漫长的八月:印巴分治以来的对抗》[M][英]迪利普·希罗 著,周平 译
[10]《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美]科恩(Cohen,S.B.) 著,严春松 译
[11]《印巴核爆冲击波》[M]田源杜德配资
参考文献
[1]《印巴关系研究》[M]陈继东、晏世经
[2]《“911”事件后美印巴关系研究》[M]兰江、冯韧
[3]《冷战终结对印巴关系的影响》[J]高薇
[4]《南亚风云:印巴三次战争始末》[M]周广健
[5]《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M][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著,李晖 译
[6]《印巴分立:克什米尔冲突的滥觞》[M]陈延琪
[7]《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对克什米尔争端的调停研究》[J]刘馨宇
[8]《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M]胡烨
[9]《漫长的八月:印巴分治以来的对抗》[M][英]迪利普·希罗 著,周平 译
[10]《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美]科恩(Cohen,S.B.) 著,严春松 译
[11]《印巴核爆冲击波》[M]田源
发布于:河南省淘股神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